(昨日文章链接:25.242GW,晶科能源去年营收超408亿且同比增16%;今年预计出货40GW,N型电池、组件产能近17GW及60GW)晶澳科技与天合光能在出货表现上较为接近。
2021年11月27日,中广核与青海省签署了相关协议,明确了推动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落地的目标明显可以看到晶科在硅片和电池领域的增长速度很快。
(昨日文章链接:25.242GW,晶科能源去年营收超408亿且同比增16%;今年预计出货40GW,N型电池、组件产能近17GW及60GW)晶澳科技与天合光能在出货表现上较为接近。晶科能源控股(晶科能源母公司)则在昨日的财报中透露,2021年该公司总出货为25.242GW,其中组件出货22.233GW以上(同比增长18.4%)。该激励计划拟授予的股票期权的激励对象总人数为2484人,限制性股票激励对象为27人,授予不超过375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约0.69%,行权价为62.2元/份。今年由于多晶硅的整体产能释放及出货量将在下半年有一定提升且市场价格将趋向稳定,对头部企业的出货或带来正面的促进作用,也对各大公司盈利的整体改善带来实质性好处。该控股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的总出货量在 7.5 GW~8 GW之间。
另一组件厂商阿特斯表示,2021年1-6月,其单晶硅棒/硅锭、硅片、电池片、组件的有效产能(未年化)分别为0.90GW、1.86GW、2.52GW、5.76GW。不过,一季度因海运费、多晶硅价格尚未明显下调等因素,也会影响到一部分组件厂商的出货节奏,预计二、三季度将会逐步回暖。3月24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宁东公司换电重卡绿色交通(物流)示范项目正式开工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宁东公司利用厂区场地建设充储放一体式换电站,电厂富余电能和分布式光伏提供电量补给,贴近车辆运营环境,令车辆能够及时进行充换电,形成新能源车辆充换电模式互补的良性发展生态,实现运输零排放、零污染,打造绿色智慧供应链,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是全国首座光伏直供换电站,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双碳目标达成的生动实践,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新路径和有力支撑。其中,换电模式重卡已成为重点培育对象,适应于专线运输、区域短倒、场内运输、城市渣土等不同的运营场景,既解决了柴油重卡污染物排放问题,又改善了电动车电池衰减、续驶短、充电慢等问题。柴油重卡已是道路运输领域的污染物排放大户,且运输成本高,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动和新四化趋势的加速,以绿色、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商用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3月24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宁东公司换电重卡绿色交通(物流)示范项目正式开工。换电重卡绿色交通(物流)示范项目本期建设换电站2座、充电桩2座,投运后,每座换电站可同时满足50辆车的运力运输,厂内运输日均车流量200台,计划投运200台换电重卡,预计可降低电厂区域运输物流成本5%-10%,年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7万吨、减少污染排放量1730吨
3月27日,通威股份(SH:600438)发布《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2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5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 40.53-43.53亿元,同比增长 478%-514%;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48-5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0.04-43.04亿元,同比增长503%-541%。对于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公司认为,报告期内,光伏装机超预期,多晶硅产品需求旺盛,市场价格同比上涨,公司新产能有效释放,产量同比提升,实现一季度量利双增。截至3月25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41.29元/股,总市值为1858.69亿元。此前,通威股份于3月21日与隆基股份签署价值442亿元、为期两年的多晶硅料长期供货协议,为公司今明两年的业绩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3月27日,通威股份(SH:600438)发布《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22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9-5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 40.53-43.53亿元,同比增长 478%-514%;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48-5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0.04-43.04亿元,同比增长503%-541%。此前,通威股份于3月21日与隆基股份签署价值442亿元、为期两年的多晶硅料长期供货协议,为公司今明两年的业绩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公司认为,报告期内,光伏装机超预期,多晶硅产品需求旺盛,市场价格同比上涨,公司新产能有效释放,产量同比提升,实现一季度量利双增。截至3月25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41.29元/股,总市值为1858.69亿元
该项目规划面积约5.3万亩,采用了光伏发电、光热熔盐储能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塔式聚光集热、区域内弃风弃光余电利用,实现熔盐热能的高比率存储,并经盐水换热装置产生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其中,光伏160万千瓦、光热熔盐储能40万千瓦,储能配比率25%、储能时长6小时。
记者从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广核集团获悉,23日,该集团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的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建成投产后年上网电量可达36.5亿度。中广核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目前中广核在德令哈已拥有一座在运的5万千瓦光热发电示范电站,这是国内较早开工建设、并网投运的大型商业化槽式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为我国光热行业发展提供了工程建设、运营维护和项目管理等经验。这一项目的实施将在青海省海西州打造储能、调峰实证基地,助力青海省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2021年11月27日,中广核与青海省签署了相关协议,明确了推动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落地的目标明显可以看到晶科在硅片和电池领域的增长速度很快。(昨日文章链接:25.242GW,晶科能源去年营收超408亿且同比增16%;今年预计出货40GW,N型电池、组件产能近17GW及60GW)晶澳科技与天合光能在出货表现上较为接近。晶科能源控股(晶科能源母公司)则在昨日的财报中透露,2021年该公司总出货为25.242GW,其中组件出货22.233GW以上(同比增长18.4%)。
该激励计划拟授予的股票期权的激励对象总人数为2484人,限制性股票激励对象为27人,授予不超过375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约0.69%,行权价为62.2元/份。今年由于多晶硅的整体产能释放及出货量将在下半年有一定提升且市场价格将趋向稳定,对头部企业的出货或带来正面的促进作用,也对各大公司盈利的整体改善带来实质性好处。
该控股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的总出货量在 7.5 GW~8 GW之间。另一组件厂商阿特斯表示,2021年1-6月,其单晶硅棒/硅锭、硅片、电池片、组件的有效产能(未年化)分别为0.90GW、1.86GW、2.52GW、5.76GW。
不过,一季度因海运费、多晶硅价格尚未明显下调等因素,也会影响到一部分组件厂商的出货节奏,预计二、三季度将会逐步回暖。其激励的计划目标为2022-2024年,公司营收增速相比2020年分别不低于80%、120%、175%。
目前分布式市场的组件利润,相比地面电站来得更为可观。总体来说,一季度的组件厂商出货表现有一定分化:部分实现增长,一部分同比微增或略有下降。该公司目前已有部分在手订单,数量可观,接单更注重质量。因此如果按照更高目标看,东方日升的电池产能提升幅度也高达67%,组件提升幅度高达50%。
在公司达成60GW的组件产能后,也为2022年至未来数年的产量及销量的提升打开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综上所述,隆基、晶科、天合、晶澳、东方日升等的出货,或在2021年达130GW左右。
该数据相比2021年(5.354GW,其中组件4.562GW)有明显增长。另一方面,晶科能源正在力推的N型Topcon电池产能,也将于今年直接升至16.9GW,占其电池总产能的比重很高,为42.25%。
2022年全年,预计总出货量(包括组件、电池片和硅片)在35吉瓦到40吉瓦之间。因此2020年~2024年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速可能在25%以上。
继晶科能源(SH:688223,A股科创板)公司公布了其控股公司晶科能源控股(在美上市企业,JKS.NYSE)的2021年年报、2022年一季度 及全年业务展望后,综合各方预计,头部组件厂商2022年的全年营收及出货量都将随着市场需求的提升、产能总量的快速递增以及业务的快速开拓等影响,有所增长。出货、营收2022年全年或总体大增全球出货前茅的组件厂商天合光能,尚未公布2021年全年、2022年首季出货的数字。综上所述,2022年全年,五大公司的实际组件产能将可能在250GW~280GW之间。去年年底,天合光能的电池和组件产能分别为35GW、50GW(其中210产能预计为70%)。
当然,也有组件厂商抱怨因为海运费的原因,公司在一季度的出货量将同比微增或者微降,主要靠国内市场如分布式、海外分布式及地面业务进行带动。不过公司表示,2021年营收大幅增长51%以上至445亿,归母净利润为18.76亿,也同比增长了53%上下。
晶澳科技在2021年硅片、电池及组件产能分别为32GW、32GW和40GW,预计今年的产能也将有一定变化。当然,该公司希望逐步提高垂直一体化程度:电池产能占组件产能的80%,铸锭/拉棒和切片产能占电池片产能的80%。
因此有数据显示2021年天合光能的出货可能会在25GW以上。据预测,天合光能的出货量可能会在今年全年触及新高至40GW左右。